人民为何摆脱不了二手时间(下)

那些无法真正掌握自身的命运的人们,永远也无法摆脱令人伤感的二手时间的轮回,也永远无福享受一手的时间。

作为一个战斗的民族,俄罗斯人勇敢坚忍的一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中,人们发更多现了俄罗斯民族柔情、脆弱和感性的一面,甚至让人觉得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有着一些先天的倾向乃至“缺陷”,比如过于理想主义,过于感性,过于义无反顾和冲动,导致他们一次次被宏大的理想所感召,一次次为之献身,然后一次次被辜负,被背叛。而这多少也让中国读者有顾影自怜似曾相识的感觉,尤其当理想主义高蹈的脚步和现实挫败的频率和节拍差强仿佛的时候。

在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五部作品中,从二战到阿富汗战争,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到叶利钦时代,几乎所有人们曾熟知和笃信的关于历史的宏大叙事都被颠覆,被重构。这无疑导致了某种程度的幻灭感和历史虚无主义,也因此《二手时间》里的人们充满了疲倦与伤感,无论对现实如何不满,他们都似乎都失去了行动的欲望与冲动。连阿列克谢耶维奇似乎也倦怠了,每当被问到现实的政治问题时,她都会重复回到一个主题:人们只想过上平静的生活。关于普京,她说“如果”他没有那么强势就好了。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她在总结自己三十年创作生涯时的告白:“以前我更感兴趣的,对我影响更多的是社会思想……。今天,我最感兴趣的是人类的孤独的灵魂空间中发生着什么。”她的中国读者们对这样的表述显然会默契于心,毕竟这些年来我们也听多了“告别革命”的话语,无论是出于对曾经的创痛的厌惧,还是出于只求现世安稳的犬儒。

阿列克谢耶维奇认为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是对西方和沙俄时代蹩脚的模仿,人们经历了一段“二手时间”,也即“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全都是来自别人,仿佛是昨天被人穿过的衣服……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所经历过的东西”。问题是,什么是一手的时间呢?当被问到如果“8.19事件”成功,在戈尔巴乔夫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是否同样会感到经历着“二手时间”,阿列克谢耶维奇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说没有人会愿意回到斯大林时代。

在诺奖颁奖礼上,阿列克谢耶维奇强调说,“充满希望的年代被充满恐惧的年代所取代”。套用二手时间的概念,这里的充满希望的年代应该是属于人民的一手的时间,类似于当年胡风在天安门城楼上欢呼“时间开始了”的那个时间。然而吊诡的是,充满希望的年代似乎总是被充满恐惧的年代所取代,人们似乎只有再被动员的时候才能享有一手的时间,在其他的日子里则要忍受漫长的有着过去冗长回声的二手时间。

看来,那些无法真正掌握自身的命运的人们,永远也无法摆脱令人伤感的二手时间的轮回,也永远无福享受一手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