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读史】罗森:挤进大历史的小人物

即使挤进大历史,小人物也还是小人物。

1854年,佩里率领美国舰队第二次进入东京湾,在一个叫横滨的小渔村登陆。仅仅三四十年后,当年荒凉的小渔村就奇迹般地变成了一座繁荣的城市。“横滨开港资料馆”以大量资料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城市的成长史,其中的一张《美利坚人应接之图》吸引了我。

这是日本著名画师锹形赤子的作品,当年他受命为“黑船”上的来访者一一画像。我在画中惊奇地发现,在一群美国人之中,竟然有一个戴着瓜皮帽、拖着长辫子者。是中国人吗?仔细看,此人长着一个圆脸,矮矮胖胖,手持折扇,画像旁边写着“清国人罗森”。果然是中国人!我还发现,另外还有几幅他打伞、摇扇和写字姿态的画像。在当时参加接待美方代表的日方人员的笔记、日记和双方会谈记录上也常常可以看到罗森的名字。这就是说,有一位中国人见证里日本开国的历史场景。

这个中国人到底有什么传奇经历,竟然参与了日本的历史进程,见证了日本的历史性时刻?

查阅资料才知道,罗森是广东南海县的一个文人,后来经商。他在香港居住时曾与英美传教士有来往,会说一点英语,但是不懂日语。匪夷所思的是,他竟然是以翻译的身份跟随美国舰队来到日本。

锹形赤子所绘罗森画像。

佩里首次日本之行时,由著名的美国传教士卫三畏(S.Wells  Williams)做翻译。卫三畏感到与日本人打交道、订协议都离不开汉文,于是在佩里舰队再次前往日本时,便邀请友人罗森同行,一起作为美国舰队的翻译。

当时的日本人基本不懂英语,美国也鲜有人精通日语。罗森不懂日语,也不懂荷兰语,但是可以用汉字和日本人在纸上“笔谈”,因为当时日本的官员和读书人都熟悉汉字。几乎所有的翻译都倚赖于罗森和卫三畏。于是出现了奇怪的谈判场面:美国谈判官员使用英语,卫三畏口译为中文,罗森写下来给日本官员看;日本官员写下汉文,罗森念出来,卫三畏再翻译成英文给美国官员听。在外交史上这都是少有的奇闻。

美国与日本的谈判持续了将近一个月,谈判期间双方戒备森严。罗森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初事,两国未曾相交,各有猜疑。日本官艇亦有百数泊于远岸,皆是布帆,而军营器械各亦准备,以防人之不仁。”最后日本不得不接受美国的条件。1854年3月31 日,日本与美国正式签订了《日本国米利坚合众国和亲条约》。这是日本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国际条约,也标志着日本锁国体制正式解体。本来可能发生的日本的“鸦片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在日本期间,许多日本人士主动与罗森交往、笔谈,因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让他们感到震惊,急于了解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罗森向日本人士介绍了中国当时的政治形势,还把自己写的关于太平天国的小册子《南京记事》借给日本官员阅读。这部著作很快就被翻译成日文,改书名为《清国咸丰乱记》,在日本广泛流传。

当时,许多日本精英对于现代世界也缺乏了解。一位保守的日本官员专门用汉文给罗森写了一封信,认为日本应该与外国断绝交往,因为外来者往往欺骗愚蠢的国民,他们唯利是图,没有礼让信义。这位官员还提出:要乘坐外国人的“火船”周游四海,向全世界的人宣传孔孟之道。虽然想法天真可笑,但是日本人愿意了解外面世界、敢于面对外面世界的精神,正是当时的中国人所缺乏的。

罗森本人就是如此。他对日美谈判本身着墨不多,而是以猎奇的眼光打量日本。在他后来撰写的《日本日记》一书中,大量描写的是日本社会的“怪异”之处。罗森处处将日本与中国进行比较,对于日本的种种“落后”之处很是不屑。例如,他以“男女授受不亲”的儒家伦理道德来描写日本的男女共浴,“竟有洗身屋,男女同浴于一室之中,而不嫌避者”,将淳朴自然的男女关系丑化成了一个男女关系淫乱的社会。

收录了罗森《日本日记》的“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年版)。

罗森虽然对日本也有赞赏之处,但是在他的笔下,流露更多的是天朝上国俯视东方蛮夷的优越心态,很有以 “文明人”自居的意味。鸦片战争已经发生十几年,中国已经被推进世界的大门,罗森还有这种心态,殊为可笑。更悲哀的是,他没有意识到,正在他身边发生的事件即将改变日本的历史,也将改变中国的命运。

要求罗森有敏锐的历史眼光,对中国提出预警,确实有些苛求。但是,一个国家在历史转折的时刻,毕竟需要一批有眼光的人。19世纪中期日本令人吃惊的现象之一,是受过教育的日本人观察外部世界的强烈愿望。反观当时的中国,尽管鸦片战争之后锁国政策不能坚持,但是仍然不肯主动地走向世界。无数读书人沉迷在古老的文明不能自拔,自认为是东方的文明大国,浑然不觉世界在发生巨变。直到40年后的甲午海战才猛然醒来,发现日本已经将中国远远抛在后面,追赶不及。

谈判结束后,罗森搭乘美国军舰返回中国。据说,途经镇海时,他在当地收购了一批生丝,运回广东后赚了一笔。翻译是临时的,历史对他来说也没有那么重要,他只是一个小商人。

无数普通人活在历史的夹缝里,悄然地生,无声地死,在这个世界上留不下一点痕迹。罗森是幸运的,偶然的机会让他挤进了大历史,虽然他不知道自己曾经见证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更理解不了日本开国的意义。

即使挤进大历史,小人物也还是小人物。